小康一词的来源和最初含义

小康的由来?

小康的由来?

小康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,是1978年改革开放时候的提出的.
但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。
小康一词,最早出自《诗经》。《诗·大雅·民劳》中说:“民亦劳止,汔可小康。”意思是说,人民劳苦够了,渴望稍微得到安康。
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,最早在《礼记·礼运》中得到系统阐述。在其中,人们“各亲其亲,各子其子,货、力为己。大人世及以为礼,城郭沟池以为固。礼义以为纪,以正君臣,以笃父子,以睦兄弟,以和夫妇。以设制度,以立田里,以贤勇知,以功为己。故谋用是作,而兵由此起。《礼记·礼运》认为,夏、商、西周时期是一个“大道既隐,天下为家”的小康社会。

“小康”一词最早见于哪本书?

“小康”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《诗经》中:“民亦劳动止,汔可小康”。这是“小康”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。《辞海》中,“小康: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,可以安然度日。”

小康是20世纪出现的新名词词汇吗?

不是
小康 [ xiǎo kāng ]
【释义】:1.儒家所宣扬的禹、汤、文、武、成王、周公之治,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
2.指可以维持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经济状况
【出处】:源出《诗经·大雅》:“民亦劳止,汔可小康。”意思是说,民众劳累了,期待(汔可)休息,养养精神。小康,与休息、安定等义相近。
“小康”一词,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早已传遍世界。
【具体释义】:康,原本为“穅”和“糠”。糠——指已经收割后的稻谷的稻壳,可以保护米粒;穅——指长在稻穗上的稻谷的谷皮。当稻穗从叶鞘中抽出来时,穗上附满了谷皮——穅。穅,又名为颖,但人们仍习惯叫穅。因为穅一直在保护稻谷的成熟,先是呵护着胚,接着支持胚萌芽、扬花,继而又守护着灌浆、结实,收割后又保护着米粒不霉变,不生虫。可以说,从谷皮(穅),到稻壳(糠),就像是胚的母胎和米粒的怀抱。
所以,小康社会,就是这样的安定的社会环境。“小”,就像小儿在母胎和怀抱中健康成长。

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电视?

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《封神榜》,姜子牙给周文王描绘的理想社会。当然那是的小康和现在的小康内涵是不一致,那是的小康跟现在温饱差不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