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理删除有什么隐患

去树下躲雨用物理知识说明其安全隐患?

去树下躲雨用物理知识说明其安全隐患?

1、树的体内有大量水分,而且大树比较高,雷往高处打,如果躲在大树下,一旦给雷打中,电就会传给人体,树木不但是导体,而且在雨前,地表热空气上升,会与树木摩擦带电。树木有较高,打雷时,会与雷电互相吸引。雷电是高压,以树木为导体向地下传播时,会击伤附近的东西。
2、因为雨水是导电的,又因大树距离闪电较近,闪电就会自行顺着最近的大树或建筑物对大地进行放电,而闪电时的电压和电流非常强大,在有雷雨时站到大树下就容易被击中,容易触电,树比人高,触电几率大。
而且一旦树木被雷电击中,闪电的巨大能量能瞬间加热树木中的水份,使之蒸发,然后推动外部坚硬的表皮,结果可想而知。

初中物理笔记该抄好还是不抄好?

答案是当然要做笔记。
学好物理的因素首先是态度、信念、意志,其次才是方法、思维!
态度决定一切,这个话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!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,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,第一条就要态度端正,就是要敢于吃苦,就是要珍惜时间,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,就是要树立信心,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课程,坚信“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”,坚信有几份付出,就应当有几份收获!
道尔顿说:“有的人能够远远超过其他人,其主要原因与其说是天才,不如说他有专心致志坚持学习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。”第二条就是要会学习,了解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如下几个环节:制定计划→课前预习→专心上课→及时复习→独立作业→解决疑难→系统总结→课外学习。这里每个环节中,存在着不同的学习方法,下面就针对物理的特点,针对就“如何学好初中物理”,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。
一、背背记记
基本概念要清楚,基本规律要熟悉,基本方法要熟练。基本点必须熟悉,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。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,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,但至少知道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,演示的是什么现象,得到的是什么结论或者现象,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。
二、独立完成作业。
我的物理课,在预科阶段基本上接触基本题,常规题和经典题,这些拿下来中考80分没问题了。预科时候作业不多,对于8上内容,基本上5分钟的作业量,重点在课堂搞定。到了8下,作业量大概10-20分钟,熟练程度决定耗时长短。但是每道题都是经典的,弹无虚发!
作业不多但是要求独立地(指不依赖他人),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。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,不能太少,更要有一定的质量,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。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。独立解题,可能有时慢一些,有时要走弯路,有时甚至解不出来,但这些都是正常的,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。把不会的题目搞会,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,会收获颇丰。
三、重视辅助作图。
经常遇到同学,看着题目中的图,动不了笔,或者直接在图上画,这种对于多物体,多过程或多步骤都是无法体现物理过程的。要勤于动笔画示意图,每一步的图单独画清楚!
课堂上,不止一次跟同学们强调,物理如果想学好,必须画好三个图:光路图、受力分析图和电路图!
画图可以提现是否对物理的过程一清二楚,不管是理论过程,还是实践过程,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!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,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,有的要画精确图,要动用圆规、三角板、量角器等,以显示几何关系。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,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。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,状态分析是固定的、死的、间断的,而动态分析是活的、连续的。
这个能力的培养从初中要抓起落实,因为高中要用,大学更是离不开!
四、上课专心听讲
上课要认真听讲,不走神。不要自以为是,要虚心向老师学习,向同学学习。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,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、巩固。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、同步,不同看法下课后再找老师讨论,不能自搞一套,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。这里不是指自学不好,而且兼听则明!听听老师从那个角度讲的,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?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!听听同学分析的,老师引导的,没有坏处!入门以后,有了一定的基础,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,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,学得越多,自己的东西越多。
成绩最突出优秀的,往往不是那些课堂是超级活跃,话很多的。而是谨慎开口,安静听课,会记不记的学霸。沉默而专注,就行狙击手一样,淡定而精准!
五、坚持做笔记
上课还要有一个笔记本,有些东西要记下来。知识结构,好的解题方法,好的例题,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。课后还要整理笔记,一方面是为了“消化好”,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。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,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,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、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,就是同学们常说的“好题本”。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,以后要经学看,要能做到爱不释手,终生保存。
这种东西是真正自己的财富,是自己成就的轨迹,真心值得收藏一辈子!
来自慧眼物理